
不同時代下不變的母愛
母愛,是人類最基本、最真誠的情感。無論時代環(huán)境如何、文化背景如何,母親對小孩的那種真誠溫馨的情感、難以丟棄的牽掛,總讓我們感激。古往今來,因為各種原因,總會出現母子長期不得相見的情況。母親節(jié)到了,讓我們讀一首古詩,看看那時的母親與小孩之間的情感。
孝,是中國社會人倫秩序的重要組成。百善孝為先,關于生身母親的愛,涌動著人心深處最真實的情感,是人性中仁慈最集中的表現。青年時,我們常常會厭煩母親的嘮叨、教養(yǎng)。人到中年,到處碰壁后,才知道母親那份愛重的重量、熱滾滾的溫度。
孟郊的《游子吟》是中國人很熟悉的贊美母愛的名篇。想要明白這份愛為何那么深沉,就必須了解孟郊那個人。在中國詩歌史上,他以“詩囚”聞名,因為他稟性孤僻,在追求詩藝上過分執(zhí)著,就像是詩中囚徒一樣。性格決定命運,他稟性孤僻奇怪,因此人百年道路也坎坷曲折。作為“游子”的他,更容易感受到母親對他的包容與關愛。
母愛往往藏在細節(jié)之中,藏在衣食住行之間�!按饶甘种芯,游子身上衣�!币路怯脕碛摹S巫訉⒁h行,母親親手“密密縫”的衣服,實際上是她懷抱的延伸。游子在外音信茫茫,慈母在家憂心忡忡。游子越是“遲遲歸”,慈母越是永夜難眠,心底思緒萬千,猜測著各種也許,越想越怕,越怕越想。面對母親所給予的沉重的愛,游子更加覺得自己很自私、很小氣,因此心懷內疚�!罢l言寸草心,報得三春暉�!蹦赣H養(yǎng)育之恩就像春天讓萬物生氣勃勃的太陽一樣,而沒有什么成就的自己只能心懷謙卑,像小草一樣同意著母親的愛,不知道怎么樣才能報還得了如此的愛。
《游子吟》之因此傳頌千古,無非是“真情”二字便了。全詩通用白描,語言直白,淺顯易懂,一讀便可見心腸,一想便會淚沾襟�?p補衣服,照料飲食,是尋常行動,但十幾年來天天如此,背后是母親很深的牽掛。
這種尋常場景也屢屢出現在後世詩人的作品中,如清代蔣士銓所寫的《歲暮到家》,就有“寒衣針線密,家書墨痕新”兩句。無論時間相距多遠,母親對遊子的想念總是類似的,遊子的慚愧也是雷同的。“低徊愧人子,豈敢歎風塵�!�
看著母親年高的面容、殷切的詢問,他滿心慚愧,只能想辦法讓母親寬心、想得開、靜心。(朱澤明)